原木桩在存储期间确实需要定期检查,这是确保木材品质、降低损耗的重要管理措施。原木作为天然有机材料,在储存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,若缺乏科学管理,可能造成开裂、霉变、虫蛀等问题,直接影响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定期检查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:首先,木材含水率变化可能导致结构性损伤。原木在自然干燥过程中若水分蒸发过快,易产生端裂、环裂等缺陷,定期检查可及时调整堆垛方式或加盖遮阳网,控制干燥速率。其次,生物侵害风险需要持续监控。潮湿环境易滋生木腐菌,雨季时木材表面可能出现蓝变或霉斑;同时蛀木昆虫如天牛、蠹虫的幼虫可能侵入木材内部,通过定期翻垛、检查虫孔和木屑可早期发现虫害。此外,堆垛稳定性也需关注,原木堆叠过高或地基不平可能引发塌垛事故,定期检查支撑结构能有效预防安全隐患。
检查频率应根据存储环境和周期灵活调整:短期存储(3个月内)建议每2周检查一次,重点观察表面湿度及虫害迹象;中长期存储需提高至每周巡检,雨季应增加至每周2次。对于特殊树种(如松木等易招虫树种)或珍贵木材,建议配置温湿度监测设备实时跟踪。每次检查应形成记录,包括木材含水率、病虫害情况、堆垛状态等关键指标。
科学存储还需配合防护措施:①采用架空式堆垛,离地30cm以上并用垫木分隔,保证底部通风;②顶部搭建防雨棚,避免雨水直接浸泡,侧面保留通风间隙;③定期喷洒环保型防虫药剂,特别是在春秋季虫害高发期;④北方地区冬季需注意防风保湿,防止冻裂;南方地区则要重点防潮,可撒布生石灰吸湿。通过系统化的检查维护,能使原木存储损耗率降低40%以上,有效保障木材后续加工质量。